1)第1336章 蜀中鲜于氏_奋斗在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时辰后,在章仇兼琼的引荐下,两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跪倒在了崔耕的面前。

  “末将鲜于仲通参见王上!”

  “末将鲜于叔明参见王上!”

  章仇兼琼介绍道:“鲜于氏乃是箕子之后,两晋十六国时期,有鲜于明在成汉任职司空,为鲜于氏入蜀之始。经过数百年的经营,鲜于氏已经成了蜀中数得着的巨富。鲜于仲通和鲜于叔明两兄弟乃是鲜于家的嫡系子孙,文韬武略俱全。更难得的是,对王王一片忠心,愿意为王上效力。”

  杨钊也道:“没错,鲜于兄弟仗义疏财,着实够朋友。今日又他们立下如此大功,王上可得重重赏赐。”

  “呃……”

  尽管二人都为鲜于兄弟说话,崔耕却还是有些犹豫。

  在历史记载中,鲜于仲通的名望可不怎么好。就是他,率八万大军征南诏,全军覆没,仅以身免。

  按说,丧失辱国,就算不受什么实质处分,也得让其戴罪立功吧?结果呢,因为鲜于仲通和杨钊关系好,硬是把大败说成了大胜。最后,,鲜于仲通竟因此战被升为京兆尹,这上哪说理去?

  所以,一般来说,后世的人们,是把鲜于仲通当作无能的奸臣来看待的。崔耕一听到这个名字,就有些反感。

  然而,话说回来,就在今日,正是这鲜于兄弟率五千唐军的团练兵,击破了吐蕃的三千精锐啊!

  这可怎么解释?

  要知道,这些团练兵根本就不是大唐的正规部队。而那三千吐蕃兵呢?却是经过死亡淘汰的精锐中的精锐。

  鲜于兄弟能一日之内,率五千团练兵击败三千吐蕃兵,能说人家无能?那也太亏心了吧!

  不对!

  崔耕骤然发现,自己好像犯了一个人们常犯的错误:先入为主

  不错,鲜于仲通兵败之后的行为,是够无耻的。但是,纵观此人的人生,也就这么一个污点而已。

  首先说鲜于仲通的征南诏之战。

  当时,八万唐军将南诏主力围困于东西百里,南北十六里的腹心地带。南诏人见势不妙,最后一次遣使请和,鲜于仲通不允。

  他这个应对,历来为后世之人所诟病。人们认为,若当时鲜于仲通允许南诏请和了,就没有了后来的兵败。

  但是,仔细想想,这是很正常的应对。马上就要大获全胜了,南诏人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唐军就退回去,凭啥啊?

  此战的最终失败,也不是因为南诏人多么厉害,而是吐蕃军从从浪穹急驰洱海之滨,南诏人和吐蕃人组成联军,大败唐军。简直跟后世的,吴三桂引清兵在一片石关战胜李自成差不多。

  你可以说鲜于仲通没防备吐蕃军是战略失误,但也仅止于此了。

  能将苍山洱海间的险要之处占尽,令南诏人无险可守,有亡国之危,此人的军事才能绝不算差。

  再说治政之能。

  鲜于仲通走杨钊

  请收藏:https://m.bq6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