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3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_大唐:打入冷宫,被李二偷听心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无论是出身,性格,还是军政能力,都是历朝历代帝王的楷模。

  后世不少帝王都曾表示对李世民的敬佩叹服。

  李世民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心中完美帝王的象征!

  但此时此刻,李世民还是被李佑的阴阳怪气气得不轻。

  要知道,嘲讽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别的,就是拿他最引以为傲的地方下手。

  李世民愈发觉得自己优待功臣的政策有问题。

  李世民正值壮年,雄心勃勃,还没到养老的时候。

  这些昔日跟他南征北战的老兄弟已经完全跟不上节奏了。

  现在李世民有些理解他以前一直看不起的刘邦了。

  刘邦要想坐稳江山,还就得拿这些功臣开刀。

  除非刘邦愿意当一个傀儡皇帝。

  李世民也逐渐感受到来自这些功臣的掣肘。

  打天下的时候,李世民是团队的核心,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但坐天下之时,李世民自动脱离了团队,成为国家共主。

  李世民维护的是皇室的利益,是国家的利益。

  这些功臣都有自己的小集团和家族利益。

  当帝国建立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李世民和他们的利益开始冲突了。

  李世民在乎帝国的利益,想做“千古一帝”,但这些功臣可不在乎。

  他们在乎的是他们一家一族的利益。

  而那些世家大族更是如此,改朝换代,民不聊生,关他们屁事。

  只要家族能够永远富贵下去,今日做隋朝的纯臣,明日做大唐的孝子,又有何不可呢?

  最典型的就是山东孔家了。

  顶着孔老夫子的招牌,孔家可以延续两千多年的富贵。

  若是孔子泉下有知,估计会从坟里爬出来干死这帮孝子贤孙。

  李家本身就是关陇大族的一员,当然明白这些人的心理。

  李世民还很清楚隋炀帝死于非命的原因。

  在李世民看来,杨广绝不是如传言那般死于昏庸无道。

  相反,李世民心底其实还很佩服这位雄才大略的前朝帝王。

  李世民甚至暗中揣度,杨广可能是故意把关陇贵族数十万精锐送到辽东这个“血肉磨盘”。

  或许只有这些人都死了,杨广才能放心地坐上那个位子。

  实际上,杨广的军事能力是很强的。

  隋军在征高句丽之前百战百胜,亲征灭掉吐谷浑,也几乎将突厥打得灭亡。

  可征高句丽,死伤了几十万军队,最后却连一个小国的根基都未伤到,是杨广不懂军事吗?

  平南之战是他指挥,开皇二十年的突厥之战是他指挥,灭掉吐谷浑都是他指挥,他怎么可能不懂军事?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他觉得杨广三征高句丽,恰恰不是因为杨广混昏庸无道。

  而是杨广的雄才大略太过了,他的野心实在太大了。

  杨广居然把两个重大的战略意图,放在一次军事行动里。

  却没有考虑到这场

  请收藏:https://m.bq6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