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2章 暴发机会_重返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实话实说,其实在洪衍武看来,这位水产公司的周副总的出发点还是好的。

  虽然不乏有个人沽名钓誉之嫌,可他本意也确是想把海参价格降下来,让老百姓获得些实惠。

  但可悲的却是他是个极其不懂业务,但又挺自以为是的人。发布的这个命令纯属典型的“拍脑袋”政策,天马行空的想当然,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

  事实上,滨城的海参根本就没有实施降价的基础。就这道降价命令,不但恐怕难以实现周副总的初衷,最后适得其反,导致海参价格异常飙升的可能性倒是大大地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洪衍武在这给“海碰子”们普及了一点今天所共知的市场经济学观点。那就是商品真正值钱与否,根本就不是人为定价所能够决定的,而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说白了就是“物以稀为贵”,并且这一点,对任何商品来说都是一样。

  有句话说得好,“要知海上事,须问打渔人”。

  其实这几天通过在库房的调查,洪衍武还顺便搞清了一组真实的、已经发生的数据,那就是滨城近几年来海参的年产量。

  他跟几位资格颇深的老库管都讨教过,知道了滨城在“运动”前,渔业产量最高的时候无非是每年万吨左右的鲜海参,换算成淡干参那就是三四百吨。

  “运动”之后,由于各行各业生产荒废,海参产量也逐年递减,迅速降至到每年两千余吨的左右,近年的淡干参也就只能出不到百吨了。

  那么今年,即使是按水产公司预计的产量倍增,也无非就是二百吨的淡干参罢了。

  至于滨城“海碰子”们,虽然人数众多,大致有数千人左右,但水平又参差不齐,采捕方式也相当落后。即使按四千人,每人五十斤淡干参的均量计算,顶天了,也就是全年一百吨淡干参的捞捕量。

  这样一来,今年滨城海参最大的总量也就能估算的差不离了。滨城官方、私人加在一起,也超不过三百吨淡干海参。

  并且实打实的说,滨城的海参供应其实就从没有充足过,若以本地城市人口算,渔业状况最好时候,产量也就够每人分到二两淡干海参的。

  同时淡干海参却是不多的、能够长期保存的海货,每年滨城都要向全国各大城市的知名酒楼饭庄大批供货。

  再说滨城本地经营海鲜的饭店有多少呢?来滨城出差的流动人口又有多少呢?就更别说滨城这个海滨城市因为风景秀美,每年还要接待不少来疗养的高官领导和外国宾客了。

  所以水产商店和各大饭馆才会常常断档,即使水产商店有海参,也难以见到到三十头的顶级货色。

  而这一点,正是洪衍武一开始就决定要炒卖海参的基础,同样是他一直以来,能把海参迅速推销给滨城往来旅客的根本原因。

  那么既

  请收藏:https://m.bq6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