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3章 撒钱_重返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说在处理现金的这件事上,洪衍武还真有点“赶鸭子上架”的为难。

  他苦恼的是,以现在这种社会消费水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能到哪儿去把十一万块钱花出去,既能做到稳固保值,还不引人瞩目呢?

  收黄花梨和紫檀木家具?

  看上去挺靠谱。

  他压根不用学那个什么“紫檀大王”,弄什么“运动遗产”,因为信托商店里现成的“运动遗产”就有不少。

  可那些器物占地儿可不小,他买回来往哪儿搁啊?买个几张桌子、条案,还不够捣乱的呢。

  买古董瓷器?

  那玩意倒是占地儿小点儿,可更不靠谱。

  因为这年头文物商店的政策,对民间只收不卖。销售的相关规定是,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以后的文物除了出口换汇以外,只对机关单位内销。

  要是偷着买呢,当时可没有古玩市场。他要囤货就得去“晓市”。可那儿的规模太小,交易中的猫腻也大。

  何况他要是大手笔把大批量的坛坛罐罐都抱回家来,那可有多么招眼呢。

  能不让邻居们生疑吗?父母过问他也没法交待啊。

  所以不得不说,对他而言,赚钱速度太快也是一种痛苦。

  但活人毕竟不会让尿逼死,洪衍武的脑子也不是浆糊做的。

  鬼精鬼精的他,逛了几天大街,就发现了一个一直被他自己忽略的好门道。

  那就是去买印石和字画。

  这些东西在当时可不受销售政策限制,有钱就能买。而且不光物件儿小,好保存。论升值潜力,也一点不亚于邮票,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据他所知,大龙票日后的价格,不外乎十几万二十几万上下。

  最高的拍卖纪录也就是在嘉德2008春季拍卖会中,三枚全,中上品的大龙票以五千多万元成交。

  可相较而言,同一时期,名家字画过亿,一克田黄石按十万元计算成交的情况,却更是普遍得多。

  孰优孰劣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他也清楚,玩儿这些东西的门槛可比邮票高出不少。不但要有钱,还得懂行。对藏家文化素质的要求远比其他收藏品种更高。

  实话实说,以他有限的文化水平,自己都觉着并不具备涉足此道的条件。

  但他毕竟知道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的鼎鼎大名。

  也知道鸡血石、田黄石、芙蓉石号称“印石三宝”,全是价值连城的稀缺性珍品。

  更架不住这年头没有假货啊。

  而且这些东西的价值高低与国运也是联系在一起的,那简直是便宜到家了。

  具体来说,他逛了趟“荣宝斋”南纸店。

  就发现齐白石的画作,标价才三十五元一平尺。徐悲鸿、张大千都是二十五元,李可染是十五元,王雪涛十二元,陆俨少才八块。刘炳森最惨,居然才八毛。

  而在“萃文阁”刻

  请收藏:https://m.bq6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